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家长不做家庭教育“局外人”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关于“校外培训”的讨论一直热度不减。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几位从未上过学科类补习班的学生及其家长,他们认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比‘填鸭式’教学更重要”“不要把孩子的教育寄希望于别人,而自己变成了局外人”。
让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事
“我觉得上培训班的同学好‘可怜’,每个周末要上三四节课甚至更多,不仅要学语数外,其余科目也要补,连休息时间都没有。”9月19日,一见面,湖南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初二学生张力文就向记者感慨道,以前,他想在周末约上三五个同学出去玩,发现他们的时间都被课外培训挤得满满当当。
张力文的爸爸也曾想过给孩子报几个培训班,没想到这个提议遭到了张力文的拒绝。张力文的理由很简单:“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及时总结比什么都重要,没有必要把自己搞得这么辛苦。”看着孩子学得开心、玩得开心,张力文的爸爸打消了念头。
“最好的老师在学校,最好的学生也在学校。”周女士是一名高一学生的家长,她认为把重点放在补习班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课堂45分钟利用得好,不需要额外补课,孩子轻松,家长也轻松,这才是良性循环。”张棋是一位拥有十余年教龄的老师,在她看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专注听讲、下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考试时不要粗心大意,这些都做好了,再去考虑其他的。”
湖南师大附中毕业生、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的陈家骏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时看了科幻小说《三体》,让我感受到了物理世界的奇妙。”而他的学习秘诀则是厚厚一叠草稿和笔记本。“我会把书上的重要知识点和自己做错的题目整理下来,抄到本子上,再做一遍,写上多种解题方法和自己的分析。”除了笔记,陈家骏的草稿纸也写得十分认真,字迹工整,题目的演算步骤十分清晰,他还会把草稿纸收集起来,变成复习时的“解题宝藏”。“这样做虽然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我认为能让自己对知识有透彻的理解,并且能形成体系。”
家庭教育,家长不要做“局外人”
对于“双减”政策,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初二学生丁竣玥的妈妈李君丽期待已久。“孩子成绩不错,我们没有给她报过学科类补习班,这倒让我们成了其他家长眼里的‘奇葩’。”李君丽笑着告诉记者,在丁竣玥读小学时,写的作文像记流水账一样,自己也想过给孩子报一个写作培训班,夫妻俩商量之后,决定转换思路,开始带着孩子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每读完一本,一家人还会分享心得体会。
“不给孩子报学科类培训班,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孩子是‘放养’的。”李君丽告诉记者,自己和丈夫很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让她养成运动习惯,因为身体健康最重要,同时要拥有一个兴趣爱好,情操的培养也很重要。”李君丽和丈夫也会尽可能地陪伴孩子,他们告诉记者:“家庭教育不要借助于外力,家长不能做‘局外人’。”
在周末和假期,张力文的爸爸则会带着孩子参加亲子运动、趣味观鸟、定向越野等活动,让孩子在自由探索中收获乐趣。“家长也要转变观念,不要只盯着分数。”张力文的爸爸认为,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兴趣、特点,并且带着孩子动手、思考、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