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显示页
 您所在的位置: 教师园地

我校开展“践行课标•精研教材•优化课堂”系列活动之:读书交流会
时间: 2023-03-28

我校开展“践行课标·精研教材·优化课堂”系列活动之:读书交流会

(语文学科)

为落实2022新版课标精神,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我校开展“践行课标·精研教材·优化课堂”系列活动之:读书交流会。为支持此项活动开展,教务处为各学科组购买了课标解析理论书籍,各学科组结合书籍中的理论知识与自己设计的教学案例展开了此次读书交流会。

各位教师将对新版课标精神的领会融入到理论专著学习、教学案例设计、作业设计等系列活动中,通过学思践悟,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透彻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思路,课程的结构变化,从而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第四周至第六周,由语文学科组进行交流分享。

一年级

交流教师:王丹

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3150926406

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315092737,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327095058 

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3270950581 


发现汉字的形体美

——以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识字单元)

情趣识字,从结构探寻汉字故事

    东晋卫夫人曾说:“每为一字,各家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中国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来源是古人观物后一种迹化创造,将万物富化为线条,经过组合创造而成汉字。汉字就像一个个充满个性的精灵,带给我们无数精彩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如:在《日月明》这一课,我们在认识“泪“这个字时,看到的是一只无辜的眼睛中汪着一湖水,似开心、似伤感,如断线的珍珠一般从目中倾泻而下。在认识“歪”这个字的时候,学生就能很自然地想到不正的物品就是“歪”,在如此真实的语文情境下,真实地领略汉字的结构,更加领悟了汉字中蕴含的意义,同时将自己所获得情感转移到汉字的书写之中。在讲授“二人从,三人众”时,先讲授“人”字,“人”字虽然笔画简单,仅有两笔,但互为支撑,三人成“众”,多人一齐支撑,可以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由此再来讲授后文“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时,就可以联想到在学校这个集体生活中,同学们都互相帮助相互扶持,每个人都可从中获得满足感。借此机会我会让孩子们谈谈自己身边“互帮互助”的故事,有的小朋友鞋带开了不会系,班中的同学会弯下腰给其帮助,自己有一些旧的衣服会整理好,捐给山区小朋友……每一个汉字都饱含着无数个深刻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让孩子们在写字的同时感受汉字背后的精神之美。从而让孩子们爱上写字,在写字的过程中探求汉字中无数个精彩纷呈的故事。

《新课标》提出低段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虽然汉学的学习和书法写字并不相同,但汉字的结构、笔顺、线条乃至其中蕴合的内容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写字其实也是通过字的间架结构、不同笔顺的轻重行笔以及起笔收笔的疾缓来书写心中的意境的。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它而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我们无法让低年级的孩子们理解这一大段话,也无需让他们理解,因为作为教师我们已经在日常教学中将这一大段内容化繁为简,让学生在日常识字的过程中逐步地感受到了中国汉字之美。

 音美如歌,意美如诗,文字的美蕴藏在了她的每一个韵脚里。音调起伏,笔画抑扬,便可知文字能经诉衷肠、温柔岁月,亦能洞知万物,道尽人生。举笔挥毫,文字的魅力更在她的一笔一画之间,从仓颉造字的传说中走来,汉字从象形文字一路发展,篆隶行草,或端庄或奔放,书写汉字不只是领略其结构之美,可能感悟其博大精深,一撇一捺,逆锋起笔,中锋用笔,汇成“人”字,点出鲜明的人生哲理。一横一竖,感受汉字方正;一勾一折,领略汉字的灵活。我们写下的中国字,字里行间是中国人的智慧,我们要做的中国人。“堂堂正正”是文字的化身,书写让文字有了灵魂,让文明的延续,文字的魅力究竟在哪里?他或许藏在学生的起笔收笔间,也可能躲在孩子心中编织的故事中,而这一切都要通过识字书写的来带我们领悟。

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315092800
 


二年级

郑玉佳:

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3150926403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3150926405

 交流教师:张依然

新课标解读——以《影子》为例

本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儿》4篇课文,这些课文以儿童的视角,对自然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生动的描摹,充满儿童情趣,能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影子》是一首短小、充满童真童趣的儿歌,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影子的喜爱之情。儿歌共两小节,语言简洁生动,句式整齐,偶数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活泼俏皮。

【教学目标】

1.认识“影、前”等11个生字和宝盖、女字旁、月字旁3个偏旁;会写“在、后”等4个字和斜钩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体会“我”对影子的喜爱之情。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

3.借助情境,辨别前、后、左、右4个方位,并用这4个词来表达方位。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体会“我”对影子的喜爱之情。借助已知经验,理解在影子这一熟悉的生活现象的特点。

【教学难点】

借助情境,结合任务活动,体会影子使我们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设置语文学习本单元任务群主题为“生活多奇妙”

一.学习主题和内容

()学习主题

“生活真奇妙”

()学习内容

1.文本阅读:《影子》《比尾巴》《雨点儿》《雪地里的小画家》。

2.拓展阅读:图画书《我的小影子》《小雨滴去旅行》,故事书《猴子捞月》(谁会飞》《月亮姑娘做衣裳》。

3.观看视频:《影子的秘密》。

4.听歌曲:《大雨和小雨》《小雨沙沙》。

二. 任务群学习目标

1.能通过阅读有趣的短文,发现身边的动物、花草树木、自然现象等日常事物的奇妙之处,初步了解它们的特点。

2.能通过观察、阅读、动手实践等方式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简单推断,探究生活常识和科学常识。

3.能结合生动的情境,分享自己的奇思妙想,学习有中心、有条理地表达。

理论支撑一、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与学习情境

教学提示第一条指出:“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不同学段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将文本阅读和自主探究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空间。”同时提供了一些学习主题和情境的名称,这些都可以作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的参考。此处所说的“适宜”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二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思考探空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发现其中的奇妙之处。三是要创造自由和谐的心理氛围。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在教学的诸多因素中,心理氛围是最为关键的,只有在自由、和谐、安全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才敢于打开自己的心灵、分享自己的想法、激活自己的思维。

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子任务与活动

创设学习情境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对各种事物、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多种情境中,通过猜一猜、找一找、想一想、画一画、聊一聊,将听、说、读、演、唱等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整合起来。“和影子捉迷藏”,在“影子剧场”里练习有趣的表达。

设计子任务与活动

1.寻找身边事物的影子:通过拍照、阅读、看视频等方式认识、猜测不同物体的影子。

2.发现影子变化的秘密:借助阅读、讨论、请教和影子捉迷藏 等途径,初步了解影子的特点。

3.设计“影子剧场”:玩手影游戏,和同伴分享影子的故事,练习有中心、有条理地表达。

二年级

交流教师:郑玉佳

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315092809

说明: 1679885291245
说明: 1679885363642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析

                                        ——以课例《萝卜回来了》为例

郑玉佳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本节课,教师立足“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以表现性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在“浅易读物”的阅读中,学会能够用讲故事的方式和小伙伴分享《萝卜回来了》这本书。具体特点如下。

1.任务设计注重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要从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要立足学生需求,让他们愿意参与其中,感受阅读乐趣,促进阅读习惯养成。

2.任务设计重视学生体验

本节课上,学生在任务一中,尝试边猜想边读故事,学习读封面、猜故事的方法。在任务二中一起聊故事,感受小白兔、小驴、小羊、小鹿之间彼此关心、互相谦让的美德和爱心,在故事阅读和交流中,学习如何去关心小伙伴。在任务三中,亲历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分享一本书的过程,在同学的互评中,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任务设计凸显进阶性

本节课三个任务的设计体现了层次和梯度,学生在进阶性的任务链中进行阅读、探究、交流,完成“能够用讲故事的方式和小伙伴分享一本书”这个核心任务。

4.评价贯通于学习任务之中

为了发挥评价促动学生讲故事能力发展的作用,本课将任务评价标准的制定融入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索讲故事的方法,在真实的任务中明确评价标准,即“讲完整、按顺序、讲清楚、有语气”,然后根据要求试练,最后运用评价量规生生互评,评出讲故事小明星。

交流教师:张 

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315092640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析

——以课例《贝的故事》为例

20224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本节课以儿童认知逻辑为出发点,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追溯汉字起源,感受字形、字义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师立足教材,自然地创设多种学习情境。课标指出:“识字与写字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综合运用随文识字、集中识字、注意识字、字理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一二年级是认字的高峰期,学生已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地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在课堂上创设适宜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将已有经验有效连接。从而达到教师用教材教,学生用教材学的目标。

教师活用教材,巧妙地将汉字分类识记。例如,将“甲骨”“饰品”这两个词一起出示,汉字相互呼应,有效降低了识记难度;再如,集中识记贝字旁字,引导学生发现带贝字旁的字多与金钱有关,初步掌握构字规律,教给学生字的方法。教师拓宽教材,挖掘更多的识字方法。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如翻开教材插图一猜、出示字理图看一看、观看视频后说一说、围绕“贝”的作用议一议、搜资料说一说,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着,互动着,探究着,兴味盎然,能使识字效果事半功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自然本性与成长规带领学生从一个汉字想象一幅画,了解一段历史,经历一个美好的学习过程。

三年级

交流教师:陈斯羽

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3171137299

说明: 167988700928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有所侧重。

基础性学习任务群: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第一学段(1~2年级)

(1)认识有关人的身体与行为、天地四方、自然万物等方面的常用字;认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常用字;学习书写笔画简单的字,初步体会汉字结构的主要特点。

(2)先认先写基本字,学习部首检字法,尝试发现汉字的一些规律,初步学习分类整理课内外认识的字;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发展独立识字能力。

(3)认读拼音字母,拼读音节,认识声调,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音序检字法;在日常交际情境中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

(4)通读、记录课内外学到的成语、谚语、格言警向、儿歌、短小的古诗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

第二学段(3-4 年级)

(1)在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独立识字与写字,初步梳理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

(2)关注校园内外汉字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情况,整理自己的发现并和同学交流,互相正字正音。

(3)通读、积累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诗词和新鲜词语、精彩句段等,丰富自己的语汇,分类整理、 交流,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在语言积累和运用过程中,体会同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作用,发现、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第三学段(5~6年级)

(1)主动通过多种方式独立识字,按照汉字字形结构等规律梳理学过的汉字。丰富自己的词语积累,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2)开展校园内外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情况的调查,整理、分享自己的发现。

(3) 通读优秀诗文,分主题梳理白己积累的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对联等语言材料,并尝试运用到日常读写活动中,增强表达效果。

活动1:学生分享自己名字里的故事,探寻传统文化内涵,引出家谱文化

师:名字里的故事有意思吧,我们再玩一次,谁想让大家猜猜你名字的含义。

生:我认为他的名字的含义是: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你根据他名字中的哪个字猜的?

生:根据他名字中的“平”字,我猜想…

师:究竟是不是像大家猜测的那样呢?我们请名字的主人来讲一讲

师:你们听清楚他名字里的故事了吗?从他的故事中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生:从他的救事里,我知道他的名字来自家谱,他是“平”字辈。

师:你听得可真仔细。同学们,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它记录着一个家族的来源、演变、迁徙的轨迹。它从明朝开始兴盛,如果一个人的家谱从明朝开始编写,那他的后代就有近两干个。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家谱是影响人数最应太空心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之一。

师:字辈是一种独特的 “礼”制,最初诞生是为了区别长幼。师:葛老师家也有家谱,但是家里的老人觉得它太重要了,所以很遗憾今天没能带到现场来。老师拍了照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看,葛氏族谱。逢年过节想要翻看家谱,都要虔诚焚香、净手,才能翻开看一看。这里面的大多人老师都不曾谋面,但是通过一个一个名宇,我也能感受到亲情和传承的力量,我想这就是家谱的魅力吧。

本节课上追根溯源的理念可谓贯串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学习品格。

四年级

交流教师:赵静

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3171137295说明: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第四周读书会\微信图片_202303171137292.jpg微信图片_202303171137292

说明: 1679886396742
 

说明: 1679886425925 


以《乡下人家》为例解读“审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

2022 版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2022 版课标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2022 版课标将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概括为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为方便理解,我今天主要针对于其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审美创造”,并结合课例《乡下人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进行简要分析。

《乡下人家》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乡间画卷,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的生活。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作者善于赋予物以人的情态和动作,使句子形象生动。2022版课标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直面文本、触摸语言、沉入文字,美感美感,首先来自“感”,感受文本、感觉语言、感知文字,这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前提;其次,在感受的基础上聚焦那些美感特征鲜明、强烈的字眼、语句,所谓美感特征,往往指向一种陌生化的语言现象,如“扎”字的新鲜感、“从不吃惊”的惊异感等;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着力点,通过比较品评深入挖掘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美感。如,通过比较“扎”跟“钻、伸、潜”的不同形象和情味,体悟“扎”的灵动与可爱。

由上述案例出发,我们大体上可以总结提炼出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一些基本路径和策略。

1.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涵育审美素养

2.在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中培植审美素养

3.在发现美与创造美的统一中提升审美素养

《乡下人家》一课,就是不断唤醒学生发现散文之美并表达美的发现的过程,是发现美与创造美的统一。从学生的表现看:有抓住一个字的,有抓住一个词的,有抓住一句话的。教师在课上,不仅引导学生说出“美在此处”,还不时提醒学生将自己感觉到、把握到的“美”读出来。其实,这时的读,已经是一种基于理解又超越理解的读,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美的创造。

交流教师:王萍

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3171137296

说明: 1679896125322
 


为落实“整本书阅读”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求,本课例以《小英雄雨来》一书为材料,让学生学习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分享阅读体验收获,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提升阅读鉴赏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本课例以“革命英雄”为话题,设计“征寻革命英雄纪念馆小讲解员”为具体情境。学生经历“定位好故事-写成好故事-讲解好故事”三个任务,层层递进,进而习得方法,讲好革命英雄故事。

      本课例设计思路:由“征寻革命英雄纪念馆小讲解员”设计情境,首先对单一文本进行解读,归纳总结出“好故事”的标准;其次,对整本书中的不同故事进行比较,整合故事内容,加入想象,形成一篇“好故事”;最后,由小讲解员做演讲,比一比谁的故事最吸引人,最能表现革命英雄的精神。

       本课例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小英雄雨来的成长故事,掌握整本书阅读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分析、对比文段,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作用,通过查阅资料,补充文本背景,拓展想象空间,感受人物的饱满、情节的丰富。(教学重点)

3.熟练运用人物描写方法,构思好故事,感受革命文化带给我们的无穷力量。(教学难点)

本课例使用的教学方法为:

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本课例由三个学习任务贯穿全程 :

任务一:分析阅读文本,了解好故事标准,

活动 1是定位好故事,让学生阅读课文《小英雄雨来(节选)》,教师出示人物、历史背景信息,并让学生填空。

活动2是设定好故事标准,学生与读完课文后,讨论并归纳好故事的标准:

(1)故事情节紧凑,结构清晰,矛盾冲突强烈。

(2)人物刻画突出,性格鲜明,恰当利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

(3)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能使读者跟随情节发展产生情绪变化。

好故事的形成离不开反复的比较选择,在成为“革命英雄纪念馆小讲解员”的路上,学生需要对故事进行细致分析,明白好故事的标准,进而依据标准将文本中的故事进行对比,选出精彩的故事情节进行联结,同时加入自己的想象,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好故事”。

五年级

交流教师:马玉雪

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323085708

说明: b72db43e912e304eac05e090158613f,说明: 60fd409ccf7a7168fcb7001d12ee2d0
 


《新课标》“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阅读以后,能够“运用口头或书面方式,与同学分享自己整本书阅读的经历、体会和阅读方法”,旨在通过阅读积累经验,掌握方法,为终身阅读奠定基础。《新课标》教学指导部分指出,“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强调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

整本书阅读《西游记》下设三个学习任务,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阅读与鉴赏,为学生打开阅读的大门,引领学生走向书本的世界,因为只有扎实的阅读才是深入走进文本的基础。梳理与探究,面对整本书阅读,梳理文章内容、厘清行文顺序是进一步深入阅读的基础。表达与交流,阅读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清楚地完成个性化的表达。在前两项任务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书本内容的续写,完成个性化表达。学习目标:1.能阅读原著,能做到大体理解故事内容。2.能从情节、人物等方面梳理原著内容。3.能根据阅读收获构思一个新的故事。

任务一,阅读与鉴赏下设三个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读原著。勾连学生曾经看过的连环画、睡前故事、动画片、电影等,鼓励学生走进原著,对比关注原著中的故事、人物形象与先前接触过的不同演绎方式下的《西游记》有何不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活动二,找特征,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去探究原著《西游记》的特征,开展深入阅读。学习活动三,找精彩,《西游记》中有很多精彩的斗力、斗法、斗宝的场面描写,引导学生找到这些场面描写进行重点阅读,分析作者是如何将场面描写写得如此精彩。

交流教师:胡春霖

说明: 1679886723937
说明: 1679886758031
 


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的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的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以六年级下册《腊八粥》为例:

:课文后半部分有写八儿心理活动的文字,赶紧找一找。

: 14 自然段:“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

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从这段

话中可以看出八儿的心一直想着粥,说明八儿非常想吃粥。

:这就是心理刻画。八儿人很矮,还没有灶头高,他对于锅中的一切只能猜想。

:馋死他了!如果你是八儿,在想到哪里的时候会特别馋呢?:我想到“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就特别馋。师:你喜欢吃甜食,我也是的。

:我想到“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就馋死了。师:你喜欢吃花生。

:想到“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就想流口水。

:老师读八儿心里猜想的句子,你听到特别让你馋的地方,就咂咂嘴。

(师朗读第 14 自然段,生各自表演咂嘴声,笑声不断。)

:颜色没猜对,其他全都猜对了。就这五处地方,你们到文章中去找一找对应的句子,把它们画下来。

(生默读,画出相关句子。)

:好,先看第一处,八儿猜: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

:(朗读)"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

:第二处,他猜: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

:(朗读)“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师:第三处,他猜: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

:(朗读)“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师:第四处,他猜:枣子必大了三四倍。结果呢?

:(朗读)“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拣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语言运用涉及“语料积累”“语感建构”“语理掌握”等。该案例生动诠释了上述三方面的培养过程: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八儿猜想锅中的腊八粥”这段文字,就是一种语料积累,这段心理描写,用字精准,语言生动,散发着浓浓的童稚气和乡土味,值得学生熟读成诵;在诵读这段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表演咂嘴声,就是一种语感建构,其中涉及文字的形象感、语言的情味感以及表达的分寸感;通过前后文字的逐一比对,揭示“复沓”这一语言现象,则是典型的语理掌握。可见,语言运用的培养是一个整体推进、整合发展的过程。

六年级

交流教师:乔思玮

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3230857099,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3230857096
说明: 1679887262937
说明: 1679887292324
 


题目为《基于STEM跨学科活动的语文深度学习——以《竹节人》教学为例》,首先我先解释以下这里提到的一个名词STEM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泛指四种学科的跨学科学习活动。

其中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技术和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数学则作为技术与工程学科的基础工具。STEM这个概念最早由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提出。

《竹节人》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案例中,老师的STEM活动设计实施过程如下:

1、尝试竹节人制作

教师利用周末给学生布置制作竹节人的作业。竹子哪里来?怎么做?材料可以放宽吗?等等问题同学们开始了制作的尝试,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新奇的体验。

2、讲述制作竹节人的经历并评比

课堂上分享竹节人的制作过程,分享制作的乐趣,并进行了展示评比。

3、开展辩论赛

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场“传统游戏与现代网络游戏哪一个更有趣”的辩论赛。正方观点是“传统游戏比现代网络游戏更有趣”,反方观点是“现代网络游戏比传统游戏更有趣”,正方通过找到传统游戏能培养动手能力,增强亲子互动,加强家人之间的沟通等好处最终获胜。

4、进行创写活动

教师设计了一堂《记一次......体验》的创写活动,限定选材为竹节人制作。通过回顾制作过程,把制作竹节人的过程写具体详细,最后学生能提炼表达这次体验带来的感受和思考。

交流教师:郭树芳

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32308570910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32308570911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32308570912

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

2022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它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一)任务群的内涵和特点

1)学习任务群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学习任务组成。每个学习任务群都应明确学生围绕什么学习主题,在什么学习情境中,学习什么内容,怎样学习(方法),并以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

2)学习任务群是实现语文课程内容结构化的一种新探索,是语文课程内容新的组织形式。它通过真实情境中的学习活动整合重组原有相对孤立客观的知识,使之情境化、条件化,成为学习任务或学习活动。学习的内容不再是单一的几篇单一的文本内容,而是被整合在拥有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之中,形成新的结构化的内容。语文学习任务群体现了一种新的课程内容观。

3)语文学习任务群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切实加强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4)语文学习任务群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换句话说,学习内容与学习行为紧密且发生在特定情境之中。

(二)义务教育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

再来看看义务教育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置了包括三个层面六个学习任务群:第一个层面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个层面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个层面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六个学习任务群强化每个学习任务群的主要育人功能,突出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重视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全面发展。

每个学习任务群既相对独立,相互之间也保持着多种多样的联系。

不同学习任务群、同一学习任务群的不同学段逐层深入,体现螺旋上升,坚持阶段性、层次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在独立设置学习任务群的同时,也渗透包含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之中,既可以单独设计学习单元,也可以与其他学习任务群结合设计学习单元。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机融入了诸多教育元素,都是一个育人的综合体。

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323085709

此次读书会暨语文学科集体教研活动圆满落幕。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参与,积极互动,认真撰写了教研记录。集体交流活动结束后,各年级学科组根据需求互换书籍,由组长组织本学科组教师继续开展学习和研讨活动,进一步扩大活动实效。

撰稿:交流教师供稿

初审:教务处

终审:陈宝茹